2025年4月28日 星期一

我個人的筆記使用經歷

小時候根本不懂做筆記的用意,只知依老師要求將黑板上的內容抄到作業本上;那時我對的筆記的認知只是一份作業、交差了事。 

到了中學,各科老師很用心的將教學內容一字字條理地寫在黑板上,讓大家抄在統一規定的筆記本。這時期的我,也還只懂得把它做為作業繳交打分數用;自己復習時候,仍是以看課本(所畫重點)、讀參考書、寫考卷做為主要的學習方式。至此,筆記對我而言就只是一份抄寫的作業,很少會重不去回看,根本不懂得老師的美意與筆記的功用。

再大一點的求學時間,雖然各科也懂得做課堂筆記,但也只是一份做為重點備忘式的被動輸入型筆記。

入伍時,依部隊的要求,每個人需隨身帶一小記事本;做為各種交辦工作、通信錄等記錄使用。那時只有通信錄比較像有系統的記事本,其餘都是散亂的筆記本(紙)。

開始進入社會工作後,雖有使用筆記本的習慣,但没有做好系統分類;各種不同的內容,散佈在不同的記事本或者隨身的小記事本間,用完就丟、毫無整體或系統觀可言。


直至一日在文具行發現一本活頁式聖經尺寸的隨身型「萬用手冊」(日本人稱「系統手帳」)。 它除了把個人重要資料頁、年曆、月週日程表、待辦、記事、通信錄、地圖....等內容有序地分類整合在一起外,連名片夾、書籤尺、筆插、信封袋...等等文具配件都巧妙的集中在一起;除了以往被分為數本不同用途的筆記本、文具都被巧妙地集合在一個隨身手冊外,活頁式的裝訂讓使用者可依自己的需求自由增減安排各種內頁,用完的內頁還有方便統一分類保存的一套方法;從此我迷上了這種萬用手冊筆記本「系統」,不斷地研究嘗試它的各種可能性。 


萬用手冊給我的感覺是:  終於有一本固定的筆記本了,無論何時何地,只要有它在身邊,不管什麼事情都能被掌握在手上、不會有有所遺落的感覺。 

不過萬用手冊雖然比起傳統的固定頁筆記本有其便利性,但它仍不是萬能的,也有不少缺點。
萬用手冊筆記本的原始用意著重在方便隨身攜帶,主流尺寸是聖經尺寸(A6尺寸頁紙);
為了活頁功能,它還需要五金夾具來固定紙頁,所以無法輕薄。更甚者是為了手冊的華麗性,常被套用一付厚重的外皮套來裝飾它,讓手冊顯得更厚重與攜帶不便。

由於A6尺寸頁面較小因素,在書寫上總是無法像A5、B5、A4等尺寸的頁面來的自由,因此筆記內容較適合重點式記事、待辦列表、電話錄等,書寫內容需多一點的場合時就不好使用。 
為了方便多樣的內容記載,只好把手冊尺寸由聖經尺寸(A6尺寸)換成A5尺寸手冊,一陣子還改用B5尺寸;但是換後的結果是本子變厚、變重,變的不好攜帶了。

-------- 
為了找出自己的理想筆記本,我曾嘗試著以活頁功能+輕薄的概念尋找夢想中的筆記本;在絕望的時候還自己改造或重新設計製做自己的夢想筆記本。

一路以來,不僅於萬用手冊筆記本,各種活頁、固定頁型紙本筆記甚至電子筆記都嘗試過。
我不斷收集嘗試各類不同的筆記本品牌、外型、紙質、內頁格式,也自己設計、製做了許多筆記本、內頁格式來使用。

配合研讀各種筆記術、名人筆記法、筆記達人心得等書籍或講座,實際嘗試使用各個不同廠家、各種不同大小尺寸、構造的筆記產品,甚至防水塑膠紙等可以在水下書寫的筆記紙都試過。

電子化時代的來臨後,我也嘗試過利用電腦、個人助理PDA、手機、平板、軟體、雲端....等各種不同的筆記載體,就希望可以找到或自己製做出夢想中的筆記本。


一路以來至今,不管是全紙本、全電子化、紙本電子多平台併用等做業方式的筆記,我都試遍了。
各種金錢與心力花費的歷程段段有所收穫,不僅讓我充分理出筆記的意義,也練就一套當下最適合我的筆記活用方式。 (兼顧不同場合、便利性與各種經濟成本花費) 
經過多年的筆記本發現之旅,讓我深入地學習到,筆記不只是一個本子的事而己;它除了基本的記錄功能外,藉由創新的思惟與新技術的工具載體後,更是一套助人成長的思考的工具、和人生發展的百寳系統。

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能夠有時間整理並將它分享出來給大家共享。 






 追蹤我,閱讀更多筆記相關探討: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如何用手機拍出一張好的文件掃描影像 [簡版]

為方便隨時查找、傳送過往的紙本筆記、文件、重要書本等,我會把它電子影像化後(雲端)儲存。 介紹一些注意事項與技巧給大家留意與運用,便可讓手機拍攝的文件掃描品質獲得提升。 <初級>  1.把要拍攝的文件儘可能的攤平,不要有捲曲、不平整,任何凹凸折痕皆弄平。 2.拍攝第一...